湖南大學破譯改善鹽堿地水稻生長新基因
近日,湖南大學生物學院劉選明教授研究團隊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能夠降低土地鹽堿化對水稻產(chǎn)量影響的新基因STRK1,并揭示了背后的分子作用機制。相關研究成果3 月27 日發(fā)表在國際頂尖植物學期刊Plant Cell,同時被作為亮點推薦。這項成果將為水稻耐鹽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。
目前,全球有9.5 億公頃鹽堿地,其中1 億公頃在中國。同時,還約有20%的灌溉農(nóng)田因氣候變暖導致鹽堿化,影響作物產(chǎn)量。水稻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,亦是我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,其喜甜土性,導致容易受到高鹽環(huán)境產(chǎn)生的高滲透影響而減產(chǎn)或死亡。如何提高水稻的耐鹽性,使鹽堿地里也稻花飄香,湖南大學劉選明團隊開展了近5 年的研究。
研究過程中,團隊成功篩選、鑒定到了一個可以提高水稻耐鹽性的基因STRK1,其轉基因株系在正常條件下與普通水稻沒有區(qū)別,而高鹽滲透條件下能明顯提高水稻耐鹽性和產(chǎn)量。研究團隊成員林建中說:該研究為進一步解析植物耐鹽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,并提供了耐鹽的特征性分子標記。
(宣傳部供稿,該信息于2018 年5 月被中央辦公廳和《湖南信息》第265 期單篇采用)